鏈抽象:NEAR如何解決Web3的碎片化難題

鏈抽象:NEAR如何解決Web3的碎片化難題

DApp的幻象

老實說,大多數所謂的去中心化應用(DApp)使用體驗極差。如果你的「應用」需要用戶手動跨鏈轉移資產或與MetaMask搏鬥,那不過是一個多步驟的前端界面。作為一名加密貨幣分析師,我看過無數用戶因高昂的手續費而放棄使用。這根本不是真正的普及!

NEAR創辦人Illia Polosukhin在其近期宣言中直指問題核心:模組化區塊鏈(L2、rollups、DA層)將Web3分割成一個個部落。開發者選擇鏈的依據是流動性而非技術優勢,而用戶則在錢包的混亂中掙扎。結果?每日活躍地址僅300萬,甚至不及一款中型手機遊戲。

Alice與Bob的魔法

Polosukhin描繪了一個誘人的場景:Alice透過一個應用程式訂購一杯果汁,背後卻自動完成了以下操作:

  1. 在Polygon上購買NFT
  2. 在Arbitrum上購買門票
  3. 跨鏈支付ETH給Bob——而Bob在地鐵上將BTC換成USDC

完全無需意識到鏈的存在。沒有錢包彈出,只有一個界面隱藏了結算層的複雜性,就像TCP/IP隱藏了網路封包一樣。NEAR的秘訣?三層基礎架構:

  1. 安全性聚合:ZK證明實現跨鏈結算(類似EigenLayer結合zkWASM)
  2. 帳戶統一:單一身份控制所有鏈上地址(2024年3月通過FastAuth推出)
  3. 體驗層:像DapDap這樣的應用充當多鏈互動的「瀏覽器」

為什麼這很重要

作為一名調試過無數RPC端點的過來人,我必須承認:鏈抽象不僅關乎便利性。它重塑了激勵機制:

  • 開發者不必再賭注於某條鏈的熱度;一次開發,全鏈部署
  • 用戶無需博士級加密知識即可自我托管資產
  • 生態系統共享流動性而非各自為政

NEAR的3400萬總用戶數顯示他們的方向正確——儘管懷疑論者可能認為這過於樂觀,考慮到以太坊L2的部落主義。但我的觀點是:如果Visa能在用戶完全不需思考「VisaNet」的情況下每秒處理6.5萬筆跨境交易,為什麼Web3不行?

BlockchainMaven

喜歡70.19K 訂閱1.58K
Opulous音樂NFT平台